2010/07/05
【聯合報╱記者 蔡永彬】

許多喀斯持地形,都是著名景點,如廣西桂林的奇山、黎巴嫩的地下河流等。 (法新、路透)
這些地質變化多發生在地底,很多巨洞都是地表塌陷了才被發現。 (法新)
熱帶風暴艾加沙(Agatha)5月底重創中美洲瓜地馬拉,在該國首府瓜地馬拉市區道路上造成一個直徑18公尺、深100公尺的圓形巨大坑洞。國內學者認為,瓜地馬拉巨洞的成因有兩種可能:當地的石灰岩地層產生地下洞穴,或地下有舊礦坑等坑洞。

喀斯特(Karst)地形,又稱「岩溶地貌」,是石灰岩地區岩石風化後形成的一種特殊地表形態,地理學家最早在喀斯特高原 (斯洛維尼亞西南部河谷以南到義大利東北的一片高地)進行系統性的地理與地質學研究,因此稱之。

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李紅春指出,古老的石灰岩地層主要是海洋環境中,含碳酸鹽物質 (如海洋生物的殼體、骨骼以及海水中大量的無機碳) 經長期地質作用沉積成岩;再經由地殼板塊運動,地層結構抬升,成為現今我們所見陸地。

李紅春說,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喀斯特地形在中國西南地區,以貴州為中心,包括廣西、重慶、湖南、雲南、廣東、四川部分地區。另外越南、羅馬尼亞、奧地利,美國的肯塔基、密蘇里州等許多地方也有豐富的石灰岩地形。

李紅春表示,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,碰到弱酸性的地表水(雨水溶解大氣和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呈弱酸性)就會溶解,以鈣離子、碳酸氫根離子的形式流失。地表水溶蝕石灰岩並沿裂隙下滲,經「長期掏空」地底形成地下空洞,就是我們常見的石灰岩洞穴(Cave)。歷經數萬年甚至上百萬年,地下裂隙發展及坍塌,讓洞穴「連貫」與「分層」,不少洞穴都有「地下河流」。一旦地下洞穴的坍塌波及地表時,就形成岩溶塌陷,這種災害在石灰岩地區相當常見,也是石灰岩地區地質工程須克服的問題。

雖然中國西南地區氣候溼熱,卻沒有像東南地區成為「魚米之鄉」--豐饒的農作物生產區;李紅春說,其中原因正是因為石灰岩地層的岩石脆弱、土壤層薄、地表水不易保存、植被難以生長。當地有句俗諺:「地上水貴如油,地下水嘩嘩流」,就是形容水都往地底下流掉了,居民住在地下水上方,反而無水可用。地表的侵蝕風化,形成起伏不平的各種喀斯特地貌,道路難修且不利農業發展。過去曾有人形容西南貴州一帶「天無三日晴,地無三里平,人無三兩銀」,精確地描述了這種地景與人文現象。

石灰岩地形易受侵蝕,所以土地利用困難。李紅春指出,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派駐大量軍隊至西南地區屯兵,清朝雍正年間又為了開採貴州的銅礦而大舉移民;中共建政後人口大量增加移入,近50年西南地區的開發規模更甚。過度開發加上地質條件脆弱,造成了喀斯特地形「石漠化」,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,使當地生態復育的條件與進程非常艱困漫長,嚴重影響該喀斯特地理景觀的永續發展。

李紅春認為,石灰岩地形地貌雖然對於土地開發使用有許多限制,但可以妥善利用「峰林」、「峰叢」、「洞穴」、「峽谷」、「天坑」等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發展綠色觀光旅遊,也可以利用石灰岩礦發展水泥業、建材業等。但他也警告,石灰岩層質地鬆軟,崩塌狀況常常發生;如果要進行人為工程或建築,一定要先作地質探測,以免地底坑洞在人們不知情狀況下垮塌,造成嚴重災害。

 

 

 

 

許多喀斯持地形,都是著名景點,如廣西桂林的奇山、黎巴嫩的地下河流等。 (法新、路透)非報系

資料來源:【2010-07-05/UDN聯合新聞網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ungm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