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聯合報╱記者楊正敏/專題報導】

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羅清華說,回顧歷史,每當經濟大蕭條之後,科技方面就會有革命性的突破,現在應該是投入基礎科學領域的好時機,選擇理學院正是時候。

各大學理學院由數學、物理、化學等基礎科學的科系組成,但依據發展特色,組成略有差異。如台大理學院還包括心理、大氣、地質、地理環境資源系等,其他大學也多有地球科學相關科系,中央大學還另設地科學院。羅清華說,上述這些科系也是基礎科學,像大氣跟物理相關,地質也與化學有關。

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胡紀如說,中大理學院有生命科學系,而像清大最早把生命科學系放在理學院,也屬基礎科學,後來才獨立為生科院。

 

 

求真執著 不輕言放棄
理學院學生要有何特質?羅清華說,讀基礎科學是研究「人類未思考的基本問題」,學生不需要特別訓練和專長,高中念得還可以就行。除了有興趣,「更要有執著的精神,不會碰到困難就放棄。」

胡紀如則強調,讀理學院要有「求真」的精神。他說,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不同是,工程師造橋、蓋房子不能倒,成品不能容許失敗;但科學家做實驗是允許失敗的,要從失敗中求真、求實。實驗結果出來,對就是對,不對就是不對,不能造假。

 

 

邏輯培養 擅解決問題
他建議,讀理學院的學生要有才能,即考慮適不適合。

有些學生對數學、化學、物理很有興趣,也讀得通,就能結合理想與現實;但是若有文學、藝術等另外才能,卻因出路或其他現實考量,「把別人的志願,當自己的志願」,就會很可惜。

胡紀如說,理學院訓練學生的分析和條理,畢業後不一定做科學家和教授,但養成教育會培養出不同的思考模式。如理學院訓練的學生,可從一個現象看到四種可能性,但不會用主觀意識判斷,會實事求是地印證。「這樣的邏輯思考,可以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。」

 

 

台積電 不少物理系的
理學院學生畢業後的出路,「進可攻,退可守」。

胡紀如說,理學院的學生出路相當寬廣,選電機可能比較容易找工作,但是「學物理可以換。」很多台積電的工程師是物理系畢業的。

羅清華也說,理學院畢業的學生具有宏觀視野,不會短視,也不會找不到工作,即使數學系畢業,也可以往統計方面發展,未來人類面臨的氣候、能源問題,都要回到基礎科學解決。

以太陽能為例,如何在小空間儲存最多的太陽能;而如何減碳節能,都是非常熱門的問題,也都要從基礎科學下手。

 

 

語言能力 多學不後悔
無論讀理學院那一系,都要在大學四年打好基礎,紮實學習。胡紀如建議,要增加競爭力,就要加強語言能力,不管學什麼語言,學得愈多,出路愈廣,「多學語言永遠不會後悔,永遠高人一等。」(系列五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ungm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