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壇》

大陸招台生 放飛行不行?

【本報訊】

 

大陸開放台灣學生用學測成績申請對岸大學,陸生來台就讀至今政策未定。政府和國內大學如何因應未來兩岸教育市場的變化?放眼國際,是否有必要把大陸當成唯一競爭對象刻意設限?學生和家長意願和看法如何?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人才交流互惠 免緊張

【記者王彩鸝/整理】

 

賴明詔 成功大學校長、中研院院士:

大陸開放台灣高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對岸大學,有些人擔心大陸學校來台搶學生,將讓國內大學招生問題雪上加霜。其實,開放交流是好事,台灣不必太緊張;然而人才交流必須是雙向互惠的,台灣優秀學生赴大陸升學,我們也要能吸收大陸優秀學生來台就讀。

二、三十年前台灣最優秀的學生紛紛到美國留學,我也是早期的留美學生之一,國內不曾有人質疑美國大學招收台灣學生,會影響我們的競爭力,反而成為推動台灣經濟奇蹟的一股助力。

從人才培育及國際視野角度看,我不反對台生赴大陸讀書,但大陸畢竟和其他國家不同,和台灣處於競爭性位置,因此必須以「雙向交流」,來平衡兩岸的競合態勢。

但目前教育部規畫的陸生來台設下「三限六不」的門檻,尤其是限定國立大學不能提供獎學金給陸生,以及陸生畢業後不能留在台灣,將難以吸引優秀的陸生來台讀大學。

有人擔心陸生來台會有「政治學生」入侵,這個憂慮很奇怪,新加坡、香港並不擔心這個問題,台灣為什麼沒有自信?

未來配合政府開放陸生來台,成功大學將會採自籌經費方式,提供優秀的大陸學生獎學金。

隨著國際村和地球村時代來臨,台灣不可能關起門來,未來人才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趨勢,年輕人的競爭力在於跨領域、多元文化的學習與接觸,開放陸生來台,會刺激本地學生的積極態度。我認為, 開放交流,是台灣唯一的生存路線。

 

修法前 去,還是有風險

【記者王彩鸝/整理】

 

何卓飛 教育部高教司長:

中國大陸擬開放台灣學生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成績,申請進入大陸大學就讀,在立法院未通過相關修法之前,台生貿然赴大陸讀書,還是有「風險」。

教育部何時才會承認大陸學歷?立法院若下半年會期通過相關修法,最快明年秋天才可招生陸生來台、承認大陸學歷。

針對大陸學歷的採認,教育部的立場較傾向不溯及既往,如果立法院遲遲無法通過大學法等相關修法,台生赴大陸讀大學取得的學位,就必須冒著學歷不被承認的風險。

外界擔心台生可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,會造成國內大學招生雪上加霜。其實包括北京大學等幾所知名大學,早就接受台生以學測成績及在校表現申請入學。教育部民調顯示,「會去的就是會去,不會去的還是不會去」。

教育部研擬中的採計大陸學歷方案,初期將開放採認的也只有「九八五工程」的頂尖大學學歷,扣掉其中兩所軍事及師範院校後,只剩下北大、清華、中國科技大學、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等36所大學,其他大學學歷仍暫不採認。

未來大陸高中生是否可憑大陸高考成績來台升學,教育部沒有預設立場,完全交由三大校院協會去討論決定。

 

緩步漸進 聽聽學子心聲

【記者姜穎/整理】

 

郭義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長:

對於兩岸的高等教育開放與交流,我的觀點比較保守,建議各界應「緩步」進行,不要操之過急。不妨讓兩岸年輕世代,透過漸進的交流與觀察,建立對彼此文化、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瞭解與想法。相關政策制定上,無論開放與否,都要聆聽年輕世代的想法和觀念。

台師大有許多外籍生,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,生活習慣、語言文化都有差異,磨合、適應都需要時間。陸生雖然和台灣學生「同文」,語言溝通問題少,但生活習慣、文化都需要更多瞭解,適應並非一蹴可及。此外,若開放陸生來台,各大學的學務規畫也需調整,相關配套也要研議,都需要時間。

至於部分私立大學認為,開放陸生來台,將有助於解決國內私校招生問題,這點我並不認同。要解決私校缺額,不可能光靠「陸生來台」就解決。部分私立大學應思考「如何提升教學素質」,才能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,吸引國內學生或外籍生來唸書。唯有改變、轉型,才能徹底改善招生的問題,提升競爭力。

最後,若想吸引優秀大陸學生來台攻讀碩士學位,國內各大學也應該思考,如何進步、提升國際競爭力,才能與對岸的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或復旦大學等名校匹敵,吸引對岸頂尖的學生。視野應更提高,不僅放在陸生身上,競爭力若足夠,美、日甚至歐洲學生,都可能選擇台灣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高教國際化 已是趨勢

【記者邱瓊平/整理】

 

蔣偉寧 中央大學校長:

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來源,高教朝向國際化發展更是重要趨勢,台灣的大學應該在這個條件下努力,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台灣就讀。

中央大學97學年度第二學期共有19名大陸交換生,來自東南大學、南京大學與重慶大學,他們的學習態度良好,多受學校教授肯定。若政府法令通過台灣大學可招收大陸學生,中大考慮以招收碩博士生為主。在中大就讀的大陸交換生也說,若政策通過,他們有很高意願申請到中大攻讀碩博士。

大陸想爭取台灣的好學生,台灣的大學同樣也希望招收大陸優秀的學生。我認為台灣的大學不需要過於擔心大陸大學搶學生,畢竟台灣的大學有師資上的優勢,包括老師多取得國外學位、研發能量高、教學活潑。

兩岸的高教應該截長補短,利用各自的優勢。台灣的大學要有信心,只要努力把學校辦得更好,一定可以招收優秀的學生來台就讀。

高等教育也必須要朝國際化發展,舉例來說,澳洲的高等教育是該國第三大的重要產業。澳洲的高等教育可以輸出,並招收國際學生到澳洲就讀。值得注意的是,高等教育產業化和商業化需謹慎看待,但全世界的好大學為了強化競爭力,積極招收國際學生,已是一個重要趨勢。

今年港澳大學來台招收學生,象徵的意義是他們踏出了第一步,也有意願到全世界各國招收優秀學校,並希望發展成一流大學。

我要重申的是,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來源,沒有辦好大學,就等於沒有競爭力。因此,各國都應該努力發展高教,吸引優秀學生就讀,台灣的大學也必須努力,因應高教國際化趨勢的來臨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大學先自強 何懼對岸搶

【記者謝蕙蓮/整理】

 

黃鎮台 東吳大學校長:

人才是流動的,為了怕高中生不留在國內讀書,就用政策管制的方式把他們留在國內,將來大學或研究所畢業後,難道就不流動了? 想用政策管制讓學生不到某個地方去讀書,是非常困難的。

過去政策不開放、不承認對岸學歷,還是一直有學生到對岸念書。最近大陸再開放台灣學生用學測成績申請念對岸大學,有人疑慮學生會大量流失,但關起門來是沒有用的,國內大學先改善和提升自己,才比較重要。

台灣要想留住人才,最重要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。當我們的大學、教育體系具有國際競爭力時,自然可以把人才留在台灣。光靠管制政策,把高中生、大學生留在台灣念書,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培育後,等這些學生念完大學或碩博士班以後,還是跟隨就業市場、經濟發展流動,這是管制不了的。

民國五、六十年代,台灣的教育資源和國外還有相當大落差,當時也有大量人才流失到國外念書。但後來台灣的經濟、建設開始發展時,回國投入國家的建設,也正是這批早年出國的人才。

所以,光用保護政策關起門來,是無法防止人才流失的。唯有改善並提升自己的競爭力,才能真住人才。

私立大學比起國立大學,資源更不足。面對其他大學、甚至大陸、國外學校的競爭,須集中資源發展學術特色。例如,東吳大學的風險管理是強項,學校就集中人力,用計畫來爭取資源。只要教學、研究做出口碑,即使資源有限,還是能留住學生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企業觀點
耕耘大陸 多元化選才

【記者陳雲上/整理】

 

林俊堅 聯強國際副總:

聯強國際為目前台商布局兩岸深化程度極高的跨國企業,目前公司一年總營收光來自大陸市場貢度即高達七成,大陸員工超過三、四千人,期間曾錄用過擁有大陸學歷的台灣留學生在大陸當地工作,但是否為台灣認可的學歷文憑、或擁有多少證照資格,並非選才關鍵,公司用人標準唯才適用,幾乎都以有經驗、能力強者作為公司錄用的重點。

聯強目前主要布局在台灣、大陸和澳洲三大市場,大陸市場為目前最大市場,除了二、三十位台幹是由台灣有經驗人員派駐外,大多數就地選才,形成「中、港、台」人才同步運用的國際化布局。

如銷售人員靠的是在地人脈、文化認同,幾乎都進用大陸當地人,連目前大陸50多家分公司主管也都是由大陸人負責。但在整個電腦系統、MIS、策略管理運作上則交由台灣幹部負責,適時培養當地人員進入管理階段。但在產品規劃上,仍是以創意經驗豐厚的香港人為主幹,換言之,面對全球國際化的發展,以大陸市場人才的涉獵,兼顧多元化的人力調配,以達到最高的人力運用。

面對跨國企業的人才需求,聯強國際針對「功能性」、「經驗和專業」來選拔人才,學歷、文憑或證照都不是公司最重要的選擇依據。但白領階級的基本用人門檻,至少都要大學以上,主要是看重大學期間對邏輯、分析判斷能力的訓練,但不論是什麼科系畢業,進入公司後都會經由聯強國際內部自設的「聯強EMBA」內部員工訓練課程,透過內部的再進修,符合公司所需要的人才標準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企業觀點
工作態度 台灣具優勢

【記者楊美玲/整理】

 

張勝鄉 王品集團訓練總監:

大陸擬將開放台灣學生未來用學測成績,也能申請對岸的大學,兩岸教育將展開新的扉頁,也將促使企業在全球化潮流之下,對於未來人才的挑選條件更多元化。對岸大學來台搶學生,台灣本地人才未來也不是沒機會,因為台灣勞工的工作態度與信任感,是國內人力最大的競爭優勢。

兩岸之間人才最大的養成教育差異,在於台灣的創意性與文化素養較高,而大陸的基本功則較紮實,因此未來企業所需要的人才,會優先考量具有國際背景者,而流暢的英文能力更是必備的語文條件。

除語文能力,個人工作態度也很重要,包括虛心學習、具主動性、有企圖心等,此外,面對挫折的能力也很重要。過去在台灣當過兵的人,對於挫折的接受度較高,但現在則不一樣,不少人接受挫折的能力相當弱,面試者通常會透過經驗去了解求職者有無具備此能力,例如從其過去所參加的社團活動來研判。

責任感和適應能力也是不可或缺,因應全球化時代的來臨,未來人才需具備工作和環境等多方面的適應能力,在面對任何新的挑戰和新環境,都能讓自己很快的融入,並且發揮應有的實力。此外,對於人的尊重和本份的謹守,也都應保有此品格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人力市場中,找到最適合自己能力的位子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家長說
你來我往對等就好

【記者姜穎/整理】

 

趙平南 成功高中高一新生家長: 我認為應該持開放的心態,看待兩岸高等教育的交流,無論是陸生來台或台生赴陸。「教育」和政治、經濟不同,如果世界各國都持保護主義,拒絕與外界往來,資訊、學術將多麼封閉。

對我而言,與對岸的高教交流,就像目前和美國、英國或日本一樣,抱持相互學習的心態。無論來自哪個國家,只要是人才,就應該以對等方式對待。

未來,若孩子有意願赴陸唸書,我也持開放態度,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。試想若是其他國家,拒絕我們的學生去讀書,我們的心情又會是如何呢?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孩子說
我選復旦就因它棒

【記者楊德宜/整理】

 

何安琪上海復旦大學試辦 免試招收優秀台生:

我指考第三類組成績應可上台大醫檢系,但即使上榜,我還是選復旦。我覺得兩岸的高等教育開放與交流是不可免的趨勢,雖然台灣目前不承認中國學歷,但父母不反對,加上復旦這麼棒,不讀多可惜。

到中國唸書,我覺得簡體字不是問題,倒是要適應與中國最頂尖學生生活,很恐怖,短期目標是「不要退學」。

我當初放棄可以唸國立中壢高中,選擇直升復旦高中,沒想到因緣際會能進入復旦大學,我認為是很不錯經驗,可以拓展視野,訓練自己獨立,而且我膽子大,想闖一闖自己人生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孩子說

個人抉擇應受尊重

【記者姜穎/整理】

 

張蒔曦 建中學生:

「交流不是壞事」。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有解凍趨勢,我持贊成態度,建議外界可以平常心看待,就當作一般國際學術交流,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、學者相互就各自專業領域切磋,無需以泛政治化的觀點來解讀。

我印象中的大陸學生,通常十分努力、積極,頗具有競爭力。至於有人擔憂大陸生若來台唸書,可能會稀釋國內年輕人的就業市場,我認為目前政策是開放學術交流,就業、打工是另外一回事,不應放在一起討論。

雖然我贊成兩岸學術交流,但我本身沒有赴陸進修、念學位的計畫。若有朋友或同學有意願,我也會視為個人的選擇,予以尊重。

2009-08-03/聯合晚報/A10/論壇】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ungmi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